NECLTA 2025年会圆满落幕:共话AI时代中文教育
【NECLTA媒体组 曹晓慧、李戎真、刘伟、杨春生 供稿】新英格兰地区中文教师协会(NECLTA)第十四届年会暨中文教学国际会议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圆满举行。
本届大会由 NECLTA 主办,塔夫茨大学承办,以 “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文教育再思考:挑战与机遇”(Reimagin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I: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美国、奥地利及中国的 150 余位学者与教师参会。会议共设 53 场个人或团队报告,2 场圆桌论坛,内容涵盖 K–12 与高校中文教育、语言研究及教育管理等领域,充分展现了中文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实践与深入思考。
(NECLTA第十四届年会大会合影)
大会在悠扬的京胡声中拉开帷幕。塔夫茨大学访问学者袁瞩以独奏《琴缘》热情迎接来自各地的与会教师,为大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随后,NECLTA执行长塔夫茨大学王命全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NECLTA会长、波士顿大学孙鸿运老师发表开幕致辞,NECLTA年会会务主席、布兰戴斯大学陆熙雯老师介绍了本次大会的议程与主要内容。全美中文教师学会(CLTA)会长、罗德岛大学教授吴瑜在会上发表致辞,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通报了 2026 年 CLTA 年会的筹备进展与计划。
主旨演讲
大会以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笪骏(Jun Da)教授的主旨演讲正式开启。笪教授发表题为《当 AI 开口说话:人工智能生成语言的真实性、权威性与可信度》(When AI Speaks: Authenticity, Authority and Trust in AI-Generated Language)的报告。他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言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并指出 AI 已从教学辅助工具逐渐演化为“语言伙伴”甚至“教学参与者”。报告从“真实性”“权威性”“可信度”三方面深入探讨了 AI 在语言教学中的机遇与风险。笪教授认为,AI 生成的语言虽具流畅性,但在语义与文化层面仍难以替代真实语境;其“权威性”有时带有误导,教师应保持批判性使用;而 AI 的可信度需建立在持续验证与透明算法的基础上。笪教授总结道:“AI 能生成真实语料,但尚不能取代真实交际;它值得信任,但信任应建立在验证与规范基础之上。”他呼吁中文教育界在创新与审慎之间取得平衡,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文与学习。
(笪骏教授作主题发言)
分组报告与圆桌论坛
本次大会共设53场专题报告与2场圆桌论坛,内容丰富,主题广泛,涵盖语法教学、K–12 中文教育、数字化汉字输入与社区学习、课程设计及文化记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项目式学习、语言景观研究及故事化阅读等多个领域。各场报告不仅展示了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体现出不同教育阶段在教学理念与实践上的创新尝试。
其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题报告尤为引人注目。多位学者从语言教学、教材开发、语料生成、以及师生互动等角度,深入探讨了生成式 AI 对中文教育的影响与应用潜力。AI 专题小组成为大会讨论最热烈的小组之一,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语言教育的时代趋势。
在 AI 时代的 K–12 教学专题中,Newton 公立学校的陈毅星报告《AI(All In)还是躺平》,探讨人工智能在差异化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的应用;Hotchkiss 学校的刘伟提出在 AI 时代重思中文学习“5C 框架”的必要性;华盛顿特区国际学校的张阳阳展示了 AI 在社会学中文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在“数字时代的中文输入教学”专题中,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彤、塔夫茨大学的万敏,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的严蕾与张淑成共同发表报告《数字时代的中文输入教学:教学挑战与课堂策略》,探讨学生在数字环境中学习拼音输入与汉字识别的主要困难,并分享了在教学中平衡输入训练与书写能力的经验。
(达特茅斯学院张淑成老师作报告)
在“AI 时代的课程设计”专题中,布兰戴斯大学的陆熙雯报告《数据驱动的语言教学:教师主导的 AI 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的徐露介绍《构建“AI 协同循环”模型:人工智能在中文教学中的角色重构与路径设计》;哈佛大学的杨树楠发表《从学生视角看 AI 中文学习:ChatGPT 与 DeepSeek 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 AI 平台在学习体验与语言输出中的差异。
在“AI 技术与教学创新”专题中,来自 Arlington 高中的曹晓慧老师、Weston 高中的马亚、Scituate 高中的江山,以及波士顿学区 O’Bryant 高中的林加分享了基于能力导向教学的 AI 应用实践。四位教师通过展示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体现了中文教师加强校际合作、共同推动教学创新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吕艾玲及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奕娴、何家欣介绍了生成式 AI 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语用分析与教材开发案例。
另外,获得2025年教学创新奖的四位教师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麻省理工学院的周康介绍了他如何在高年级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从段落写作逐步过渡到完成一篇独立的学术报告。哥伦比亚大学的阎玲和李亦珂展示了他们为一年级课程设计的在线语音与汉字练习平台。布兰戴斯大学的柴春子分享了她如何在商务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从语言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为创业型 CEO,模拟真实语境开展语言实践。
会议最后举行了两场圆桌论坛。K–12 专场以“五分钟经验分享会”为主题,由 St. John’s Prep School 的郜婷老师主持。波士顿公立学校(BPS)外语项目主任 Katy Cen 介绍了学区中文项目的现状与挑战,指出教育政治决定了课程的命运——预算如何分配、谁被优先看见、谁被默默删下。她呼吁教师积极争取教学空间、吸引生源、跨学科合作,并通过展示成果提升课程可见度。
(圆桌论坛K-12专场,Katy Cen主任分享学区经验)
大学专场主题为“手写、电打、书法课——AI 时代的汉字教学”,由达特茅斯学院的严蕾老师主持,塔夫茨大学的王少梅、耶鲁大学的李戎真、康涅狄格大学的杨春生等学者参与讨论。大家围绕手写与电写输入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探讨了在AI时代如何平衡汉字手写训练与数字化输入,并进一步思考了电打时代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教学价值。
(圆桌论坛大学专场)
年度工作报告与颁奖典礼
下午一时,NECLTA 会长、波士顿大学的孙鸿运老师发表 2024–2025 年度工作报告,总结协会在过去一年的主要成果。她指出,过去一年,协会会员人数由 163 人增至 176 人,增长率达 8%;NECLTA 与华美协进社联合举办了六场文化与教师发展证书项目,共颁发 138 张 PDP 专业发展证书;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设“新英格兰地区中文教师进修班”,二十位美国教师完成了为期三周、九十学时的课程并获得研究生学分。此外,协会将积极参与 2026 年美国中文教师协会(CLTA)年会征稿与组织工作(2026 年 5 月 1–3 日)。
(NECLTA 会长孙鸿运老师作年度工作报告)
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上,NECLTA 颁发了“教学创新奖”(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与“ICLE 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应用奖”(ICLE Award)。麻省理工学院的周康、哥伦比亚大学的阎玲与李亦珂、布兰戴斯大学的柴春子,以及 Mount Holyoke 学院与 Brockton 高中的教师团队,获得上述奖项。
(“教学创新奖”获奖教师)
颁奖典礼之后是热闹的抽奖活动。二十位幸运教师获得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赞助的精美奖品,包括十套《真实中文》和十本《中文全方位》。这一环节为与会者带来了实用的教学资源,也为大会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图书抽奖”获奖教师)
本次大会还得到了 Harvest Global Education、Phoenix Tree Publishing、Real Asia 和 Westlake University 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各机构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简短宣讲,向与会教师介绍了各自的教育资源与合作项目,为今后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的资源拓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支持。
总结与展望
与会教师与学者一致认为,生成式 AI 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仍在于文化传承与人文思辨。AI 可以扩展教学空间,提高效率与互动性,但无法取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创造性与情感连接。
NECLTA 将继续秉持“凝聚中文教育社区、赋能教师成长”的宗旨,推动人工智能、人文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中美教育界的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中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此次年会从 AI 的语言研究到课堂教学创新,全面展示了新英格兰地区中文教育的活力与前瞻性,也标志着中文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迈入新的阶段。
